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论文 »

从一起案件浅谈雇佣关系与承揽关系的区别/曹红星

时间:2024-05-18 19:38:0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57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从一起案件浅谈雇佣关系与承揽关系的区别

河南陕州律师事务所 河南省陕县司法局 曹红星


2007年1月16日,刘某将十车原木运至甲地后为了堆置木材,刘某找到了张某,约定每堆置一车可得100元(两人一天可以堆完)。张某又找到王某一同堆置。堆置过程中刘某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要求张某和王某堆置高一些,张某和王某未表示异议。不料堆置过程中原木发生滚落,将路过行人马某砸伤,花费医疗费10000元。对造成的马某的损失究竟该由谁承担发生了争议。
第一种观点认为,刘某与张某和王某形成了雇佣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之规定,“ 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雇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人损害的,应当与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可以向雇员追偿。”因此,对于马某遭受的损失,刘某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张某和王某在堆置原木中存在重大过失,故应当与刘某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种观点认为,刘某与张某和王某形成的是承揽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之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因此,对于马某遭受的损失,张某和王某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刘某因对于指示有过失,故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本案的关键是刘某与张某和王某究竟形成的是雇佣关系还是承揽关系。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如下:
区分雇佣关系和承揽关系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第一,从主体角度看,雇佣关系为一般民事关系,其主体没有特殊性要求,受雇人必须亲自完成雇佣劳动,不能再雇佣他人。而承揽关系为商事关系,其主体一般为商事主体,尤其是承揽人一般要求其具备特殊的技能、工具甚至资质等,必要时承揽人可以雇佣工作人员。第二,从利益关系看,一般的,因承揽人具备特殊的技能、工具甚至资质等,故承揽人的报酬利益高于受雇人的报酬利益。而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受雇人不承担结果不发生之风险,而承揽人则应自己承担承揽工作过程中的风险。第三,从工作性质看,雇佣关系中所从事的工作,多为劳务,至于该劳务是否达到雇佣人预期之结果,并非所问,即雇佣关系建立后,受雇人按约定付出了劳动,就应当获得报酬,无论雇佣劳动是否取得实际效果。而承揽关系中所完成的工作体现为成果,承揽人只有按照约定提供了工作成果,才能取得报酬利益,否则即便承揽人付出了劳动,也不能索要报酬利益。本案中,张某和王某之报酬在于他们所堆置完成的车辆数,即每卸下一车并堆置完成,则获得100元的报酬,而且刘某在找了张某后,张某为了工作方便又自行找了王某,这完全符合承揽的特征,即“承揽人按照定做人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工作成果,定做人给付报酬”。因此,刘某与张某和王某形成的是承揽关系而非雇佣关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之规定,“承揽人在完成工作过程中对第三人造成损害或者造成自身损害的,定作人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本案中,刘某明知原木堆置过高容易滚落产生危险,却不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反而要求张某和王某堆置高一些,对承揽工作的指示存在过失,故对于马某遭受的损失,张某和王某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刘某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注:1、作者系河南陕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律师,欢迎交流指导,联系方式:QQ:282254319,Email-sxsfjchx868@163.com,办公电话:0398-3836486;2、未经作者同意,严禁转载)



印发汕头市区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重点扶持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汕头市人民政府


印发汕头市区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重点扶持办法的通知
汕府[2002]15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府直属各单位:
  《汕头市区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重点扶持办法》业经市政府第十届7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九月七日

汕头市区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重点扶持办法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发展,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市政府决定对市区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实行重点扶持,有关办法如下:

  一、凡符合以下条件的市区新办工业项目,可纳入重点扶持的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
  (一)项目地点在汕头市区范围内选定;
  (二)符合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
  (三)项目厂房、设备、土地等固定资产投资的数额达到3亿元(含3亿元)人民币以上。同一项目分期、分部分立项投入建设的,其固定资产投资额可统一核计。

  二、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的地价。
  (一)根据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分三个档次实行优惠出让地价:3亿元(含3亿元)人民币以上、1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生地按5万元/亩、熟地按10万元/亩出让(不分地区类别,下同);10亿元(含10亿元)人民币以上、20亿元人民币以下的项目,生地按3万元/亩、熟地按6万元/亩出让;20亿元(含2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不论生地、熟地,均实行零地价出让,生地所需的平整和配套由项目单位自行负责。
  (二)对获得土地优惠出让的较大规模工业项目,应以分期形式办理土地使用权发证手续。
  1、投资20亿元人民币以下项目,在订立土地出让合同时,必须按本办法确定的优惠地价一次性交清全部出让土地地价款,其中部分作为土地出让保证金(每亩5000元),并可办理出让土地总面积三分之一的使用权证手续;待项目按计划实际投资达到50%时,再办理另外三分之一用地发证手续;项目按计划完成投资时,再办理其余三分之一用地发证手续,土地出让保证金转为地价款,不计利息。
  2、投资20亿元(含20亿元)人民币以上项目,在订立土地出让合同时,按每亩5000元交纳土地出让保证金,待项目按计划实际投资达到50%时,可办理出让土地总面积二分之一的使用权证手续;项目按计划完成投资时,再办理其余二分之一用地发证手续,其交纳保证金全额退还,不计利息。
  3、获得土地优惠出让的较大规模工业项目,必须在订立土地出让合同后一年内动工建设,并在规定期限内(在订立土地出让合同时确定)按计划完成投资。否则,市政府将取消对该项目的地价优惠并收回土地,其交纳的保证金不予退还。

  三、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高效”、“优质”的原则,切实为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提供全程服务,为项目的顺利立项、建设、投产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由市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牵头,市财政、审计、发展计划、规划国土、建设、环保、科技、经贸、外经贸等有关部门参加,组成专门机构,负责对较大规模工业项目的服务、管理工作,并对项目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市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应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对项目从立项到投产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实行“一条龙”服务,必要时应主动深入项目现场办公。如项目需要,可从准备阶段起提前介入,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以及其他服务,协助项目单位解决碰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外经贸部门对于投资额大、符合国家外经贸部《关于扩大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应鼓励其开展非配额许可证管理、非专营商品的收购出口业务,参加自产产品的出口配额招标。对投资规模较大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优先向海关推荐为A类企业和进入F通道管理。对符合广交会摊位资格要求的工业企业,优先安排摊位。
  (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办理《用工许可证》时,对较大规模工业项目实行即来即办。要利用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信息库,免费为企业提供用工信息。帮助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免收培训费用。
  (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在企业中设立质量技术监督服务点,实行“一站式”服务。免费为企业建立健全标准化体系,帮助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按标准组织生产。免费为企业建立计量保证体系。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名牌产品和免检产品。为企业办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须即日办妥。

  四、为保证新办较大规模工业项目的落实,在项目签约时,由市企业投资管理服务中心牵头有关部门与项目单位订立承诺书;由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局与项目单位订立土地出让合同。承诺书和土地出让合同应明确政府给予重点扶持的措施,并明确项目的投资到位计划、规定期限及违约责任。如项目未能按规定期限投资到位,市政府将取消相应的优惠条件,并按有关规定及承诺书、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对其违约情况进行处理。

  五、本办法自2002年10月1日起实施。各县(市)可参照执行。

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

四川省成都市人大常委会


成都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

1998年12月30日成都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1999年1月29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
2011年6月24日成都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2011年9月29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为了加强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提高对急、危、重伤病员的救治能力,保障生命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社会急救医疗,是指对急、危、重伤病员在事发现场以及转送医院过程中的院前、院外紧急医疗救护。
  第四条 本市社会急救医疗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
  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监督管理工作;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社会急救医疗的监督管理工作。
  公安机关和规划、交通、民政、人社、信息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社会急救医疗工作。
  第五条 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急救医疗事业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障社会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六条社会急救医疗工作应当按照统一受理、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的原则,根据伤病员情况,实行就急、就地、就近救护,保证急救工作高效、及时。
  第七条本市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由市急救指挥中心、急救指挥分中心和120网络医疗机构组成。
  前款规定之外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冒用120急救标志。
  120网络医疗机构的设置标准和认定办法由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八条市急救指挥中心负责全市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检查、督促各急救指挥分中心、120网络医疗机构执行本规定;
  (二)设置120医疗呼救专线电话,二十四小时接受呼救,收集、处理和贮存社会急救信息;
  (三)组织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宣传培训和急救医学的科研、学术交流;
  (四)建立、健全社会急救医疗网络的管理、统计报告等制度,按有关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汇总、统计、保管和上报工作。
  各急救指挥分中心在所在地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服从市急救指挥中心的行业管理和急救指挥调度,负责辖区社会急救医疗的组织、协调、调度和指挥工作,检查、督促120网络医疗机构执行本规定,并履行前款第二、三、四项规定职责。
  市急救指挥中心和各急救指挥分中心,以下统称“急救指挥中心”。
  第九条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服从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承担社会急救医疗任务;
  (二)接受呼救,救治急、危、重伤病员;
  (三)实行首诊负责制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并组建社会急救医疗队,制定急救医疗预案;
  (四)按规定配备院前急救人员,建立和执行急救医师、护士培训制度。院前急救医师应当具有三年以上、院前急救护士应当具有两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
  (五)按照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配置社会急救医疗药械、设备并及时保养、维修和更换;
  (六)按有关规定做好急救医疗资料的登记、保管和上报工作;
  (七)开展急救常识宣传、急救技能培训、急救医学科研及学术交流等活动。
  第十条急救指挥中心应当配备急救指挥车,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当配备120专用救护车。
  急救指挥车和120专用救护车应当设置统一的通讯设备、灯具、警报器、医疗急救标记和急救设备、设施。
  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当保证120专用救护车车况良好,接到呼救信息后,在五分钟以内派出救护车。
  120专用救护车应当专车专用,不得执行非急救任务。
  第十一条 学校、商场、机场、较大规模的车站、旅游景区(点)等人员密集场所,应当按照规定建立专业性或者群众性的救护组织,配置必要的急救药械,并组织相关人员接受急救医疗技能培训。
  第十二条 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公益宣传,普及灾害事故的抢救、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和技能,培育公众的救死扶伤精神。
  第十三条电信运营机构应当保证“120”通信网络畅通,并及时向急救指挥中心、120网络医疗机构提供所需的设备、信息和技术服务。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需要急救的伤病员,可以向120医疗呼救专线电话呼救,并给予现场援助。
  第十五条120医疗呼救专线电话录音由急救指挥中心统一保存,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第十六条急救车辆在执行急救任务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主动让行。
  第十七条120网络医疗机构在社会急救医疗工作中,发现伤病员涉嫌犯罪的,应当做好记录并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第十八条 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当服从急救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其院前急救人员应当及时对急、危、重伤病员采取紧急措施进行院前救治。
  第十九条市和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急救医疗网络的建设、人员培训和车辆、器械、通讯设备的配置等相关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资助社会急救医疗事业。
  第二十条接受急救医疗的急、危、重伤病员,应当按照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医疗收费标准交纳急救医疗费用。
  属于社会救济对象的急、危、重伤病员,其急救医疗费用由民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支付。
  急救医疗费用的报销或者支付,不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等定点医疗的限制,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规定,冒用120急救标志的,由市或者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120网络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执行首诊负责和二十四小时应诊制度的;
  (二)未按规定配置、保养、维修和更换社会急救医疗药械、设备的;
  (三)不执行社会急救医疗统计报告制度的。
  第二十三条120网络医疗机构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或者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和主管责任人,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绝抢救或者收治急、危、重伤病员的;
  (二)拒绝急救指挥中心的调度、指挥的;
  (三)动用值班120专用救护车执行非急救任务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派出救护车的。
  120网络医疗机构不执行急救医务人员岗前培训制度或者独立值班的急救医师、护士临床实践年限不符合规定的,由市或者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急救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延误急、危、重伤病员的抢救和诊治,造成严重后果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规定,应当建立专业性或者群众性救护组织而未建立的,由市或者区(市)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建立。
  第二十五条侮辱、殴打急救医疗工作人员,损毁急救医疗设备或者伪造信息、恶意呼救,扰乱急救医疗工作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急救指挥中心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